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半岛游戏中心香港回归2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成长】第一集科技发展:民生为天
半岛游戏中心半岛游戏中心半岛游戏中心【编者按】今年7月1号,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从20号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成长》。节目围绕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化、教育、科技、拓展等十个方面,有事实、有观点、有回顾、有前瞻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今天推出第一集:《民生为天》。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可以这样,两个城市,两种制度,老人却可以随意选择在彼处安老,并且福利随身携带。回归后的香港可以,内地广阔的空间为香港的人口老龄化舒缓了压力,使香港的老人多了一种选择,为香港的养老政策寻到了一个出口。
广州番禺,上午九点,78岁的杨太太和她的“老友记”们准时出现在祈福轩茶楼,享受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杨太太退休前是一位香港电工,2006年来广州探访亲友,被这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于是和老伴儿决定留下来。
杨太太:香港三四十万连个洗手间都买不到,但我在这里可以买到三个房一个厅还有两个卫生间,宽好多啊。对我们来说住还是最重要的。另外,行和吃我们也习惯广州这些,特别在这里我们吃的不错,口味不错,价格也不贵,如果吃一个午餐或者早餐都很便宜,但是在香港没这么舒服。同时香港只有一个免费的电视台,在这里电视台有一百个,多好啊。
据统计,目前有将近四万名香港长者像杨太太这样定居在广东。面对垂暮之年的老人,内地张开广阔的怀抱,博爱、包容地接纳。一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决定了它的文明程度,而内地的这份包容更因为那份血浓于水的母子深情。
香港工联会内地事物中心负责人邵建波:我觉得内地的胸怀真的蛮宽广的,他们愿意接纳这些对社会已经贡献不大的老人,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在香港打拼,都奉献了香港。
来内地养老的香港长者不仅享受着内地舒适的生活空间,也感受着内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杨太太:每个月1000的生果金,不多也不少,香港政府还是没有忘了我们,还是感谢工联会的帮助啊。
杨太太说的“生果金”,也叫长者生活津贴,是特区政府作为《全民退休保障计划》过渡期设立的一项福利金,支援有生活经济需要的65岁以上香港永久居民。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内地的香港长者没有办法领取,为了帮助长者在内地安心养老,在香港工联会的倡议下,2013年,特区政府推出了“广东计划”,使得“移居广东的老年人同样受惠于高龄津贴”。而6月15日,特区政府宣布“广东计划”再豁免需居港一年的限制,这无疑是为香港回归20年送上的一份礼物。
香港工联会理事长吴秋北:我们的广东计划做的比较成功,受惠的真的是各得其所。香港的福建籍的民众有一百二十万的人口,那么为什么不在福建也同样来做这个工作呢?所以我们就在广东计划基础上倡议政府,来进行同样的福建计划。那今年梁特首的施政报告里面就把这个方向定下来,大概是2018年的时候可以实施。
有报告显示,2015年香港女性平均寿命为87.32岁,男性平均寿命为81.24岁,均位列全球第一!香港回归二十年来,特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不遗余力。据统计,过去四年,香港特区政府用于老年人的经常性开支已由421亿港元增至658亿港元,增幅达56%。而回归半岛游戏中心,让香港的安老服务柳暗花明!
深水埗,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街边的唐楼鳞次栉比,斑驳的墙面混着菜贩的叫卖声让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晚上六点,顺宁道323号2楼,一个特殊的饭堂准时开饭。
六十多岁的左伯伯世代居住在深水埗,四年前第一次来饭堂吃饭,如今他已经是一位老顾客了。
左伯伯:第一餐饭在这里吃起码没有那么困难,而且在外面价钱很高的,和我们经济相比较,减少支出,可以省下很多钱。
由于租金便宜,深水埗地区居住着大量的老年人和新来港人士。微薄的收入令这里的人们生活窘迫,想吃上一顿像样的餐饭并不那么容易。从2009年开始,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获得商界及社区人士的帮助,开办了“开饭”服务。通过提供只要10块钱的“一饭两菜一汤”的优惠晚餐,来舒缓低收入街坊的经济负担。
8岁的伟仔已经习惯了每晚和妈妈来这里吃饭,在他看来,这里已经远远超越了“饭堂”的概念。
伟仔妈妈:他喜欢来这里有很多姐姐陪他玩,他很喜欢挑战人家,还有很多创意,我和爸爸上班比较忙,没有时间和他玩,所以他喜欢来这里。
从2009年的深水埗,到后来的茶果岭,“开饭”服务已经遍布了九龙、港岛的13个地区。每当夜幕降临,这13间饭堂便犹如夜空中的星光,照亮归家人的路。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捧在手里,暖在心中,也让人们品尝、咀嚼出了更多的人情味。
社工蓉姑娘:他们会跟我们说家里的事情或者是来这边吃饭的感受或是改变,因为有些人平常不太会跟别人接触,觉得来这边吃饭省钱,然后在旁边认识新的朋友,他们平常不在饭堂的时候,会一起出去玩。或者家里电视坏掉了,别人有多的电视就会送给他们,他们会互助。
在香港,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社会服务机构协助特区政府完成的。已经有着七十年历史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就是最大的社会服务组织,旗下有着450个诸如浸信会这样的会员机构。大家携手并肩,帮助特区政府共同推动社会福利服务向前发展。
香港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长期以来政府都会说,政府跟社联是伙伴。大家是合作,一起来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半岛游戏中心。政府有拨款资助社联,大概占我们开支的百分之二十五。政府通过社联联系更多社会服务团体,让我们可以将社会服务团体的经验反映给政府。比如,政府成立扶贫委员会,我就是其中一个成员,也是他四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的主席,我有重要角色就是建立一个平台,让民间团体的声音可以直接到政府去。
社会服务人员深度参与社会治理,这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香港经验”。回归二十年的香港,犹如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健壮又充满活力。而同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他也有着成长中的烦恼。远眺港岛,香港是一座插满了摩天大楼的富裕之城。而从摩天大楼环顾四周,却能看到那藏于楼宇之间的贫富差距。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过去十年,特区政府不遗余力地改善民生,推出了系统化的扶贫政策。2010年,香港立法会通过了《最低工资条例》,这是香港第一个法定最低工资条例,目的是防止工资过低、提高居民收入科技发展。过去五年,还陆续推出了长者津贴、低收入家庭津贴,为特殊人士提供适切的帮助。
数据显示,在一系列福利政策介入后,2014年香港贫穷人口微跌至96万人,贫穷率为14.3%,为2009年以来的新低。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过去四年特区政府的扶贫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我们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推出的频率和力度,可以说是破天荒。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行政总裁蔡海伟:其实在六年前当政府定最低工资以后,低收入工人的收入是改善了,但在香港还是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房屋的问题,特区政府这几年也是看到这个问题,所以五年前开始做长期房屋策略。
“居者有其屋”,这恐怕是很多香港人的终极梦想。大家寻着那希望的光亮,盼望着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2015年,林太太同两个孩子来到香港,投奔在此打工的先生,成为了香港的新移民。初来乍到的日子并不好过,经老乡介绍,他们住在了只有两个床位的劏房里。
林太太:那段时间真的是很难过,一个房间就一张床半岛游戏中心,上铺睡两个,下铺就睡我们夫妻两个,基本上不够睡,孩子都10岁左右大,也经常会有矛盾,弟弟比较调皮“(姐姐)不要在这边睡,你下去下去”,姐姐比较老实,经常哭。厨房是公用的,厕所是公用的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早上或者晚上回来肯定要排队。好像有时候也会想住的环境不好,家里也会有矛盾,也会有一些磕磕碰碰。
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简陋的劏房里,林太太仰望星空,度过不眠黑夜,她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如果有一天,能有一间房,不用太大,但是有光可以照进来,一家人在一起,勤奋努力、相亲相爱地生活该有多好。
林太太:有同乡的人就说,你去鸭俪山那边的社区中心,社工都了解我们的情况,他们会来深入群众,去关心我们,他们来了看见我们这个房间,觉得我们很辛苦,也很热心,帮我们小孩子教功课。
后来,经过社工的介绍,林太太一家真的搬进了一个叫“深井光屋”的楼房,这里溪水潺潺,树木葱茏,房间里可以看得见远处的青马大桥,虽然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偌大的香港,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重要的是,有“光”照进来,令他们看到希望。
林太:除了开心之外就是觉得哇这个真的非常好,给我的感觉真是很敞亮,所以我觉得深井光屋的名字起的好,很光明、很光亮。
虽然特区政府在争分夺秒地兴建公屋,但短时间内仍无法满足大批港人上楼的需要。于是,2009年一个叫做“要有光”的房屋项目计划出现在社会人士余伟业的脑海中。他想,如果可以把一些善心业主低价出租的房子和一些政府闲置的物业整合利用起来,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屋紧缺的问题。而“深井光屋”的前身就是特区政府80年代的一间纱厂宿舍,于是余伟业找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希望可以活化再利用,但由于未有先例,政府部门犯起了难。
“要有光”项目传讯经理曾静雯:然后Ricky开始找不同的政府部门,但是都觉得非常困难,因为每一个部门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突破,太创新,每个部门都不知道怎么搞起来。后来Ricky就想到,这个房屋有扶贫的因素,现在香港政府有一个叫做“扶贫委员会”,去那里敲门,这个扶贫委员会是林郑负责的,最后找到她。当然林郑听到就觉得这么好的项目,所以她就说“我来负责”。所以她开绿灯,支持。我们大概在14年有这个概念,16年筹到了钱,16年初就装修了,很快在10月时候正式推出。
要将一个已经破败不堪的旧楼打造成焕然一新的公寓,也并非易事。重新架设电缆引电上山,给已经漏水的天台铺设防水,的钢筋妥善清除,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曾小姐说,令她感动的是,改造深井光屋期间,得到了政界、商界、建筑界多方人士的通力帮助与配合。在政治争拗显现的今日香港,“民生”团结了大多数,人性显露出了“善”的一面。
“要有光”项目传讯经理曾静雯:因为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生活,所以他们一进来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我希望搬出去以后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所以他们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一有一个机会,能让他们站起来,向前走,他们可以跑得很快。
据统计,“要有光”计划的“光房”项目推出至今已经有60多个家庭迁出,流转率达141%,而“光屋”项目至今已受惠超过百人。短短几年,“要有光”项目已经成为社会创新的成功案例,无数人顺着那束“光”的指引,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为特区政府解决住屋问题提供了创新经验。
每星期周二、周四的下午,秋燕都会到荃湾张庆华慈善基金康复中心做义工,陪老人聊天、做游戏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秋燕:他们有的是单身、有的儿女忙没空,可能是手脚不方便,就是日间来康复中心。我们中心的义工吃完午饭,过去给他们一些娱乐,鼓励一下他们做活动、玩一下,唱歌这样子。
秋燕家住葵青区,是一名家庭主妇。全家人仅靠丈夫一人赚钱,生活并不富裕。生活压力大、封闭自己,令她的生活变得灰暗。自从参加了麦理浩夫人中心的“社区互惠银行”项目后,她结识了更多的街坊,做义工的过程不但可以贡献社会,还能赚取积分节省家庭开支,令她恢复了生活的自信与力量。
心心:每小时60分,不分工种,你是探访老人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开班授课、反正每小时就是60分,然后60分可以社区有一些米、油、衣物、小孩子的笔,还有作业本都可以换取的。
和秋燕一样,心心也是一位全职妈妈。10年前独自带着儿子仔仔住进公屋斗室,陌生的环境令她天天只能在家看电视,然而自从参加了“社区互惠银行”之后,她却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社区互惠银行”, 2010年由麦理浩夫人中心创办。通过设立一个“社区积分”的交易平台,发掘和培育社区街坊的才能和优势长处,并将他们的才能转化成服务及产品,实现授之以渔,助人自助。
麦理浩夫人中心部门主任王馥雅:因为我们很注重将街坊的角色做一个转化,也就是说由一个被动受助者变成一个社区的助人者。在义工方面,比如剪发队,街坊们学了,从不会剪发到会剪发,然后去帮助区里面很多不同长者剪发。因为我们觉得弱势社群,他们也有很多正面的力量和长处,只要有机会去发挥的时候,你只提供给服务是不够的,反而去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对他们来说最有帮助的。
麦理浩夫人中心理事郁太:最传统的方法就是给他们钱,给他们需要的东西,但我们想不是长久的办法,所以我们想试试用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去提供帮助。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弱冠”之年的香港既有乘风破浪、飞速发展的喜悦,也经历着成长中的阵痛。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特区政府、社会机构、还是香港市民都用心、努力,经营着这个“大家”,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
香港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这20年社联的工作跟2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在回归前我们主要帮政府去订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福利政策。回归后,我们第一是在政策研究,第二就是推动各界别的合作,第三就是我们成立了社联学院。提供培训课程给我们的会员机构。如果说跟回归有关系,我想香港人很多人现在说“港人治港”,香港人要一起去推动香港社会的发展,不是我个人、界别、团体的责任,而是全部香港不同界别都要参与其中。以前大家就觉得政府给钱了,社会服务团体就够,但现在多了很多这样大家的氛围,整个社会一起要推动来发展。
深水埗,左伯伯申请做义工,给周围不方便来饭堂吃饭的老人家送饭,不管风雨,雷打不动。
深井光屋,林太开始准备晚饭。在那间可以看得见“光”的房间里,烹调出了感恩的味道。葵青社区互惠银行,秋燕忙着用她做义工赚来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一张小小的储蓄卡,存进去的是关怀和爱心,取出的是自信与力量!
老人:去年去了贵州,还去过韶关、潮州、广西,这里旅游比香港便宜,高铁很方便。
而生活在广州番禺的杨太太,正和老伴儿计划着下一站内地之行的行程。回归,让他们的生活圈变大了!
民生为天,在这片蓝天下,每一个港人都在被尊重、被关爱。而他们也在努力地把这份情感传递出去,织就一张更大的关怀与爱的网络!
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抵扣个税啦!你的商业保险符合条件吗?点进来,算算你能省多少钱。
提到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男人,你一定会想到他——老爸。点进来,给他写封信,让他知道,你也一直深爱着他。
丝路沿线风景独特,既有绝佳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人文景观。来,乘坐高铁,一起沿丝路旅行。
作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