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半岛游戏中心略全媒体时代纸媒民生报道应对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3-09-05    来源:网络

  凭借来自草根的优势,民生新闻在纸媒特别是都市报上风行一时。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公众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随意浏览到各种草根新闻时,很多都市报当年起家的“招牌菜”已经没了多少吸引力。

  在信息交互无限发达的全媒体时代,口味越来越刁的读者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更高要求,报纸急需给读者调制比以前更有营养的独家菜式。

  纸媒民生新闻报道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出招?本文将以大河报2013年以来绿城新闻叠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为例进行探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大批都市报的出现,使得报纸和普通人的距离突然拉近。老百姓惊奇地发现,自家门前有条臭水沟多年没人管,给报社打个电话,竟然会派记者来采访,并能刊登在报纸上。当时的新闻界,多把这类新闻冠名为社会新闻或热线新闻。

  读者的热捧,使得都市报愈加重视,在版面上大力倾斜。不少都市报亦靠这样的社会新闻起家打天下,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做大。而这类新闻受到好评,正是受众在知情权、话语权上“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体现,如同美国社会学家伊莱休?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所说,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将根据满足结果来改变对媒介的期待半岛游戏中心。

  这一阶段,民生新闻还和热线新闻杂糅在一起,偏重新闻性,其服务属性尚未充分凸显。

  到了2000年以后,民生新闻报道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闻题材,从广播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民生节目专版遍地开花。有学者这样定义: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1]。民生新闻在实践中摸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念和报道模式,凭借其亲民、互动的天然优势,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青睐。

  在报纸上,开始出现了以民生帮办之类为主的版面或栏目。大河报的热线年设立民生组,专门负责民生社区新闻。在郑州的几家都市报也不约而同地开设民生版面,而全国其他都市报,民生服务类报道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版面。

  据资料统计,截至2006年6月,山东各省级地面频道和地市台共拥有22档民生新闻栏目,光是在省城济南就有7档。

  2005年前后,无论是电视还是纸媒,民生新闻报道可谓盛极一时。但问题亦逐渐开始凸显——首先是题材同质化严重半岛游戏中心,内容琐碎半岛游戏中心、浅尝辄止,零星报道太多。一些诸如红绿灯不亮、小区绿化被毁之类民生新闻,常会同时占据同城多家都市报的版面。其次是在题材的选择上陷入了瓶颈,似乎这些家长里短的小投诉就是民生新闻的全部。此外还存在负面报道过多,误导受众,渲染和放大一些突发事件等现象。反映到报道理念上,就出现了如下误区和偏颇之处:片面理解“三贴近”,定位低俗;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等。因此有学者这样批判民生新闻的“四化”:浅薄化、娱乐化、琐碎化、同质化。还有人形象地描述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而所谓的民生服务,也常常是在一新闻事件后,象征性地写一段放之四海皆准,却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民生提醒”半岛游戏中心。这些浅尝辄止的民生服务稿件,被大家戏称为“伪民生”。

  碎片化、平面化的民生新闻报道,让读者逐渐产生了阅读疲劳。而当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裹足不前时,网络媒体却凭借其强大的平台,使得民生新闻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信息量和信息的更新频率上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服务上不但有公共民生服务,更有传统纸媒不易做到的分众乃至点对点服务;在和读者的互动上,传统纸媒更是望尘莫及。

  以上传统媒体民生新闻的弊病,是大河报一直关注的问题。绿城新闻是大河报主要针对郑州市民打造的一叠区域性新闻纸,目前主要在郑州市区及周边区域发行。对于这样一叠以郑州市民为服务对象的新闻纸,该如何烹制民生新闻这道大餐,才能符合郑州市民的胃口,才能在全媒体时代,使《大河报》的读者在报纸上获得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服务?在都市报民生新闻热有所降温趋于理性的今天,大河报开始了自己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从2013年下半年起,大河报对绿城新闻进行了全新改版,其改版定位之一就是互融互动、深化服务。改版草案认为绿城新闻还没有稳定地在个性化阅读与公共新闻中间找到结合点,还没有打造出品牌栏目,内容显得散、乱,没有发挥出集群优势。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为读者提供新闻定向、定制服务。

  为此,大河报社会新闻中心就民生新闻报道这一块,重点从服务性、分众化、互融互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读者”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是纸媒信息的接受者、阅读者,虽然近些年报纸和读者的互动逐渐在增加,但读者被动接受报纸信息的局面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报纸的新闻热线是读者和报社交流的重要平台,但对于这些线索的处理,不少报纸仅仅将其当作新闻线索去处理旅游攻略,读者提供的线索有新闻价值就去采访,但对于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可对读者却非常重要的事儿就置之不理。

  反观一些企业的客服热线,无论你反映什么问题,大都会给你一个答复。因此,媒体人给读者提供的服务,和一些现代企业的服务相比甚为悬殊,原因就是媒体人自身有高高在上、我讲你听的心态,对读者的服务意识不够,没有把读者当成客户,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办报理念,把报纸当成一件产品半岛游戏中心,而读者就是客户,读者对产品的合理需求,我们就应该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

  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一份报纸,仅像以前那样,单把新闻做好,而忽视对读者实用生活需求的满足,已远远不够。对民生新闻来讲更是如此。某种程度上看,民生新闻是大众媒介从传者居主导地位,到传者、受众双方均居主导、双方位置平等转变的一种体现,新闻学界和业界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对新闻理念的丰富和补充。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读者而言,贴身服务意味着重视读者的每一个细小诉求。从大河报96211热线及官博、企业QQ等读者诉求入口平台而言,面对各种无法做成像样新闻的零碎投诉半岛游戏中心、求助类线索,如何既能让读者的诉求得到解决,又能便于版面呈现,不给人零敲碎打之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绿城新闻从2013年11月起采取“集装箱”方式,将小型投诉、求助等零碎线索,交与专人负责,并每天集束打包统筹后交给绿城编辑,打造“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专版。

  “家里有台老式钟表找不到地方修”“急需小学四年级英语课本”……诸如此类的求助类线索,谈不上有什么新闻价值,长期以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此外,一些“小区噪音”“门口道路有污水坑”等民生投诉类线索,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不受记者和编辑待见。

  然而对读者而言,这些都是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果单纯从新闻标准去判断,弃之不做,肯定会冷了读者的心。再加上用纯新闻稿件伺候读者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因为目前读者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以前订户订阅报纸是听你讲,现在不但要听你讲,还想让这份报纸能帮着做点什么。

  2013年,大河报组织报社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下发行站,体验发行员的生活。大家跟随发行员走街入户,询问了十几位订户。不少订户对实用信息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你们的天气预报为啥取消了?再不恢复我就不订你们的报纸了。”“有时候给你们打热线电话问个事都没人理我们。”……在大河报96211线索平台上,我们也注意到,不时有读者打来电话,就读者互帮栏目为何取消等发问。

  这说明,读者渴望自己的小事被报社重视,渴望自己也能成为报纸关注的对象,希望自己能和报纸进行互动,而非作为一个旁观者,去阅读报纸上刊载的新闻。不仅告诉读者有什么样的问题存在,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民生新闻,才是一张都市报纸的魅力所在[2]。

  如何将这些零碎的求助类线索呈现出来呢?大河报社会新闻中心和编辑部沟通后,决定以专版形式推出这些稿件。

  为了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版性,我们特意为“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版面写了“帮您打探 帮您呼吁 帮您换物 帮您吐槽”栏头推介语,并旗帜鲜明地向读者阐明我们的版性。

  而在写作体例上,没再按照传统的“本报讯”加“导语”的方式,而是直接按照“××致电大河报96211热线:”“大河报记者××帮办”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宣传凸显了新闻热线,另一方面体现了重视“读者求助”和“记者帮办”的元素。

  11月11日,“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正式推出。虽然稿子条数众多且琐碎,但由于编辑的巧妙组合、精心归类,整个版面看起来层次丰富、信息量大且实用。从读者的反映中我们得出结论,民生新闻版更要充分调动各类编辑手段、强化各种版面语言,以全面提升民生新闻品质为目标,来一场民生新闻精细运动。

  对于帮办类新闻的重视,大河报并非个案。为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天津的《每日新报》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民生帮办工作室”,8名民生帮办员专职为读者排难解惑。而杭州的《都市快报》也在几年前就推出了“嗨@都市快报”的整版帮办栏目。

  为让读者享受不同形式的民生服务,大河报还在去年和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联合,在绿城新闻推出《生活实验》栏目,针对一些在网络上传播较广的生活网络传言,以记者实验、求证的方式进行求证鉴别,在揭穿网络谣言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实用的生活信息服务。

  南京大屠杀公祭习谈公祭日亚欧行无人机闯空中禁区呼格案再审结果不动产登记西部冰川萎缩股市年末躁动小年火车票今日开售廊坊幼儿园危房倒塌案3大疑问东三省人口流出习公祭日讲话谈吃空饷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